国富论

xuqinkun / 2024-11-13 / 原文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

1.分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

2.农业生产无法进行细分,通常一个农民从事犁地、耙地、播种和收获等多项工作,因此农业生产力的提供总是比不上制造业

3.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们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每一个工人的熟练度增加

2)结余了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损耗的时间

3)发明了很多的机器,便利和简化了劳动

5.劳动分工使人们生活更加富足

第二章 论造成分工的缘由

1.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通过交易或交换获得自身所需的商品

2.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才能的差异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第三章 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1.市场范围越大,劳动分工越精细

2.运输受限制的地方,劳动分工几乎不会发生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作用

1.劳动分工确立后,人们为了使商品得以进行交换,需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媒介

2.金属较其他货物(牛羊、贝壳等)作为交易的通用媒介会更加的便利

3.为了检验金属的品质或纯度,产生了铸币制度和造币产

4.为了解决称量金属工作的麻烦和困难,铸币制度应运而生

5.货币贬值:通过减少金属的实际分量,君王和国家可以用少于原来的银去偿还债务或履行各种契约(割韭菜!)。这有利于债务人而有损于债权人

6.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即用劳动表示的价格与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1.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任何商品的价值等于该商品能使它购得或支配的劳动量

2.劳动量是抽象的,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难以估量商品的实际劳动量

3.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其本身的价值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如,发现新的金矿,会使金子贬值

4.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5.劳动力本身也像商品一样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真实价格是付出劳动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名义价格就是交换劳动的一定数量的货币

6.等量谷物比等量其他任何商品更可能购买或支配等量劳动,因为等量谷物也不可能购买或支配绝对相等的劳动量

7.世纪尺度上,谷物比白银具有更好的衡量尺度,年的尺度上,等量白银比谷物更能支配等量劳动

8.同一时间和地点,货币是所有商品的真实交换价值和准确尺度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1.每种物品可以购买、交换或支配的劳动量,只取决于取得或生产这件物品时普遍所需要的劳动量

2.工人在原料方面增加的价值:一方面用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方面用来支付雇主的利润

3.资本的利润可以理解为知识给某种特殊的劳动支付的工资,即付给监督和指挥工人劳动的工资的别名

4.资本的利润与劳动监督与指挥的劳动数量强度和智力不成比例,它完全受所运用的资本的价值支配,其大小与所运用的资本成比例

5.商品价格由工资,地租,利润组成。

第七章 论商品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1.自然价格: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加入不多不少正好等于生产、制造这种商品,乃至运送至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种商品的价格即为自然价格。自然价格也称为中心价格,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不断地向它靠拢,在中心价格上下波动。

2.商品一般出卖的实际价格称为市场价格。它可能高于或低于自然价格,或可能恰好与之相等。

3.所有具体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取决于实际市场供应量与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将商品送入市场所必须的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的人的需求,这二者的比例。

4.有效需求: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称为有效需求者,把他们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

5.在任何时期,垄断价格都是可能得到的最高价格。相反,自然价格或自由竞争的价格,虽不是在所有时候,但却是较长时间内普遍接受的最低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1.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以前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产品属于劳动者,既无地主也无雇主要求同他分享

2.当有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累积,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产物的原始社会状态就终结了。

3.地租构成了劳动所得的产物的第一种扣除

4.利润构成了劳动所得的产物的第二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