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AI制作ppt(2)

Feng17 / 2024-11-10 / 原文

《海上日出》教案
一、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在单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对于海上日出这样较为复杂的自然现象,他们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写手法上存在困难。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学习描写手法。

三、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中词语的准确含义,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生字词学习中的困难。
2.通过朗读、想象、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深刻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学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把握语速、语调、重音等朗读技巧,表现出文章的情感,熟练背诵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学习按顺序描写景物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赞美之情并用自己语言描述。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能说一说你们印象中的日出是什么样子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已有认知。)
    播放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天空和海水颜色逐渐变化的过程。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海上日出的课文 ——《海上日出》。”
  2.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课后注释尝试理解其意思,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对于容易读错的字,如 “镶”“紫” 等,进行重点强调和纠正。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重点解释“重创”“奇观” 。
  3. 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
    提问学生:“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海上日出的呢?”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明确文章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的。(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结构。)
    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日出前的宁静、日出时的壮观、日出后的美丽等。
  4. 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明确看日出的时间是“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地点是“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在船上”。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晴朗天气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首先,“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教师提问学生:“目不转睛”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日出的期待之情。最后,“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鲜艳,亮光也慢慢地加强。”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升起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太阳升起的艰难和壮观。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描写太阳上升的动词,如“负着”“一纵一纵地”“冲破”“跳出”等,让学生体会这些动词的精妙之处,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1. 继续精读课文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有云天气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词句。“有时候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出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很不容易,因为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太阳走进云堆中的情景,提问学生:“从‘直射到水面上’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光线的强烈。接着,“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黑云也变成了彩霞。”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光芒的情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中的描述。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让学生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学习第六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首先,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海上日出的景象有哪些令人惊叹之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美,强调海上日出是一种伟大的奇观。通过海上日出的景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品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和美感。例如,在描写日出前的宁静时,语速要稍慢,语调要平稳;在描写日出时的壮观景象时,语速要加快,语调要升高。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朗读问题进行指导,如读音不准确、语调不恰当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和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3. 背诵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背诵课文。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如第一自然段的“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二自然段的“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等,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于背诵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第三课时

  1. 复习巩固
    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采用听写的方式,让学生写出相关的生字词,然后进行批改和讲解。
    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评价可以从背诵的准确性、流畅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
  2.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己观察到的日出或日落景象。
    (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互相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作品。然后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教师在点评指导时,引导学生从色彩、光线、动态等不同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描写日出日落,提升学生的描写能力。)
  3.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并描写景物的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存在不足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建议。
    学生谈收获,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观察自然现象,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默写相关段落。
  2. 仿照课文,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的短文。要求内容真实,描写生动,结构合理。
  3. 收集关于海上日出的图片或资料,准备在下次课上交流分享。同时,鼓励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更多关于海上日出的知识和文化背景。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例如,在朗读环节,部分学生朗读情感不够充沛,我通过示范朗读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改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于是我通过展示更多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并描写景物的方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我通过调整小组人员结构和引导问题的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学生问题,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