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教案
《守株待兔》教案
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理解《守株待兔》文言文的基本含义,感受古代寓言故事的魅力。
- 通过对文言知识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 文言文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 文言句式结构的学习。
教学难点:
-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 对寓言故事深层寓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文《守株待兔》原文、多媒体课件、相关文言知识点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通过讲述《守株待兔》的现代故事版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出文言文的版本,提问学生是否愿意挑战自己,尝试理解文言文。
二、学习新课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 文言知识点学习
(1)词汇角度
实词:
耕:指耕作、种田。在《守株待兔》中,“宋人有耕者”表示有一个宋国的农夫在耕作。
株:此处指树根。农夫发现的那只兔子撞死的就是树根。
释:放下、丢弃。文中“因释其耒而守株”表示农夫因此放下了农具去守着树根。
虚词:
之:在文言文中,“之”的用法非常灵活,可以作为代词、连词等。在《守株待兔》中,“而身为宋国笑”的“之”为代词,指代农夫的行为。
古今异义:
文中的“走”与现代汉语中的“走”意义不同,古义为“跑”,文中“兔走触株”意为兔子跑的时候撞到了树根。
(2)句式角度
省略句: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成分的情况,如主语、宾语、介词等。在《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就省略了主语“兔”,完整的表达应为“兔走触株,兔折颈而死”。
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宾语通常放在谓语之后,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宾语会放在谓语之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虽然《守株待兔》中并没有明显的宾语前置现象,但这是一个重要的文言语法点,可以举例其他文章中的例子,如“何陋之有?”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判断句:
文言文的判断句常常不用“是”字来判断,而是用“......者,......也”的句式。在《守株待兔》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判断句,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句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就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
三、课堂练习 - 分组进行文言词汇的翻译练习,加强记忆。
- 让学生尝试将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体验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四、总结反馈 - 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点,强调重点。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鼓励其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 - 背诵《守株待兔》的文言文原文。
- 完成一篇关于《守株待兔》故事的读后感,要求用自己的话解释故事并谈谈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课后,老师需要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文言知识点与故事情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