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本

kandaoc / 2023-09-06 / 原文

 
 

关于内卷

内卷,按照百度百科的知识上来讲,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科技没有发展的情况下,他再努力也只能生产那么多水稻,就是说水稻的单位面积产出是确定的。所以在爪哇岛中,村民们再怎么努力,收益和产量都再也没有办法提高。所以在这个岛上,生产水稻的成本是固定的,产量也是固定的,进而他的利润也是固定的。这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人最强的器官是大脑,想要提高产量,要靠智慧。

而英国的圈地运动就突破了这种内卷,因为土地兼并,把耕种的土地用来放牧。因为放牧是自行集中生产的。若想要提高利润,那么就要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通过革新生产方式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手段来降低成本和增加产量,而这,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那么为什么地主也是土地兼并,为什么他就没有促进科技的进步呢?因为地主是把地兼并过来,然后再把土地分成条块租出去给佃农耕种,并没有集中生产,所以地主想要提高利润,只要加租就好,并不需要考虑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而佃农因为长期高租金的压力,且人力单薄,知识不足。没有钱和知识来发展科技来提高产量。

关于大萧条

1929年大萧条,出现了股票暴跌,很多商品卖不出去的现象,而牛奶也是如此,为什么牛奶宁可倒掉也不送给别人呢?因为运输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可以去农村喝,但是农民把牛奶运过来给你喝是需要交运输费的,也就是说,在大萧条时期,许多商品出现了成本和价格倒挂的现象。大萧条的问题在于,商品卖不出去。降价会导致利润减少甚至亏损,那么工人就会发不出工资,那么,是不是让企业恢复利润就可以了呢?因为大萧条的原因,工人的工资下降,所以你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恢复利润,那么,能不能通过降低成本来恢复利润呢?我们可以看的,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政府修建了许多大坝和公路还有图书馆。而这些在增加工作机会的同时,大坝发电可以降低企业的电力成本,公路的修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前提是这条路真的有用)图书馆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还有一件事就是我在《二战战史》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道:其实,战争期间生产繁荣的核心是生产率的大规模提高,新技术,新机器,新生产方式的更多应用。就是说美国通过革新生产方式和其他方式提升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使得企业利润恢复,工人工资上升。

1640年英国

背景:

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

议会此后经常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从这里可以看出,议会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规范税收和节制支出)

经过:

1215年 -- 规定没有经过协商, 国王无权征税

1628年 -- 权利请愿书

1640年 -- 议会重开

1642年 -- 查理一世讨伐议会

1649年 -- 审判查理一世

1650年 -- 克伦威尔专权

1688年 -- 光荣革命

1689年 -- 权利法案

1789年法国

背景:

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7~1794.7。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史诗式的转变,旧的思想被全新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天赋人权等新思潮所替代。

18世纪法国政府大量借贷引发通货膨胀导致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粮食歉收导致地主加租;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和法国为了还贷大量征税导致工人和农民赋税加重,国内设置关卡推高了运输成本;可以看到,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地主加租,税赋加重都极大地推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而设置关卡则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生活成本的上升导致人民群众只能用更少的钱去购买商品,而企业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双重作用下,导致生产过剩,表现为商品滞销。有些商品甚至出现了商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倒挂的现象。而商品滞销又导致企业亏损,企业亏损又导致工人失业率上涨,恶性循环开始出现。资料显示,贫户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在1788年占家庭收入的一半,1789年则达到80%。

当时法国国债总量高达20亿法郎,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三种赋税:

①领主有征收市场税,集市税的权力,以及领主要求的各种农业工具的使用费(比如领主强迫农民使用领地的磨坊磨面,然后交使用费)

②王室赋税在16世纪开始上升,18世纪达到顶点。人均税负总共上升了7倍,并且农民还要承担修建道路和其他公共工程的费用和徭役。

③教会,这个打着救赎旗号的组织。也对法国人民征收什一税。并且教士和贵族是免税的。

高昂的国家债务,以及年均7.5%的债务利息,使得国家入不敷出。(关键的问题不是法国的国家债务有多少,而是法国并没有把发行债务的钱用来为人民服务,而是用作王室贵族和天主教会的日常享乐的开支以及战争的经费,并且为了偿还高昂的债务利息而对法国民众横征暴敛)

经过:

1780年 法国财政危机 粮食歉收

1788年 路易16 召开三级会议 人民对政府开支不满(对使用税收的方式不满,没有用在为人民服务的地方,支出端)

1789年 召开三级会议 计划向第三等级平民加税(收费端)

1789年 第三等级自行召开国民议会 制定王国宪法(要由人民代表掌握税收权,收费端)

1789年 路易16辞去财相,自行掌握税收权,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拉开序幕,人民群众抢夺税收权,收费端 法国国庆

1789年 巴黎妇女不堪粮食短缺进军凡尔赛,路易16签署人权宣言,八月法令

1790年 人民欢庆节日

1790年 教士宣誓法,要求教士向宪法宣誓,教士也要遵守宪法,依法纳税(收费端)

1791年 革命激进化

1791年 科得利埃俱乐部 请愿废黜国王 君主立宪派残酷镇压 马尔斯校场流血事件

1791年 吉伦特派鼓吹发起对外战争 消灭王族残党

1792年 法国对奥宣战

1792年 巴黎民众冲击王宫,无套裤汉(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政府把钱用在其他地方,不去用来为人民服务(民众抢夺立法权 支出端)

1792年 议会号召各地民兵,祖国在危急中

1792年 普奥联军发表布伦瑞克宣言,称若法国王室遭到袭击,将血洗巴黎

1792年 马赛曲

1792年 巴黎民众及联盟军攻打王宫,王权已于事实上覆灭 二次革命

1792年 拉法耶特

1792年 凡尔登沦陷,巴黎民众陷入恐慌

1792年 为肃清内部叛徒,巴黎民众自发处决囚犯,史称九月屠杀

1792年 瓦尔密之战 法国革命军击退联军,旧王朝的死塌,共和国的摇篮

1792年 国民公会开幕,废除君主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成立

1792年 国民公会代表圣鞠斯特发表演讲

1792年 审判路易16 罗伯斯庇尔演说

1793年 反法同盟成立

1793年 巴黎民众起义,吉伦特派政府倒台,山岳派掌权(民众不满政府政策,没把钱用在为人民服务上,支出端)

1793年 山岳派国民公会颁布1793年宪法 宪法诞生(收费端 民众代表掌握立法权,税收的立法权)不能乱征税了

1793年 公共教育法颁布,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国会第一次通过立法把钱用在为人民服务上,用立法规范了政府的支出端,使得政府不得乱用民众上交的税收,要立法,要会议通过才可以。

1794年 极端派鼓动民众再次发动起义,此举本质上是过激的无政府主义行为,巴黎四十八个区只有一个区响应,暴动以失败告终

1794年 救国委员会决定镇压极端派

三级会议内容:

1,三级会议定期召开

2,让代议制和选举制成为政体的一部分

3,三级会议应当监督支出和税收,并承担起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立法权)

4,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

三级会议权限

税收问题

新闻出版的法律

民事法和刑事法的改革

今后增税,举债以及决定包括宫廷经费在内的财政拨款,均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

个人自由和出版自由将得到保障

平等纳税

1989年6月23日,路易16接受了由三级会议表决税收和开支,批准了对个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保障

重大意义:

承认立宪政府的原则

国民制宪议会创立

地方:

高等法院被取缔

粮食流通被限制或禁止

农民袭击贵族的乡野别墅,焚毁文契档案(废除债务)取消领主权力

农民对什一税和盐税的消极抵抗(拒绝纳税)

农民自发武装(焚毁领主捐税契约,解除领主封建特权)

农民委员会成立

 

总结:

法国的毁灭不是因为债务,而是因为要归还债务利息而对人民横征暴敛。事实上法国变成共和国之后并未解决债务问题,但是它又事实上解决了债务问题。 1,法国不再为了归还债务利息而向平民横征暴敛,转而通过新债来偿还旧债或者把债务赖掉(这是个很有用的方法,因为当时法国国债的债权人一般不是劳动者)。 2,因为共和国有认同感,所以新债的利息更低。 3, 法国不再把税收用作享乐,而是更多的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去,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人民的生活成本 4, 通过展期等手段拖延债务。 5, 地方对平民的苛税大抵被废除,使得经济得以发展6, 拍卖教会资产7, 拿破仑攻打债权国,要求给法国债务展期

(代议制的弊端: 虽然通过这次事件,让政府在收取税费和财政支出方面得以规范,改变政府公共服务强买强卖的局面,但是国民议会并不完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得虽然国民议会通过立法规范了政府的收费端和支出端,但有些时候,他并没有用来为人民服务, 如今的科技发达,完全可以在立法前通过短信等形式询问人民的意见,然后10年后通过短信回访对这项政策的好坏)

(代议制的弊端2:虽然议会对税收很严格,但是对债务发行却较为宽容。因为随意征税会损害劳动者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发行国债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对劳动者影响较大,资产阶级影响较小,并且还可以从国债中获取利息收入)

 

猜想1:内卷的本质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无法提高

猜想2:企业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发明iPhone之前和之后的苹果公司价值不一样,当公司无法生产受民众欢迎的商品时,他的价值会下降)

猜想3:商品原则

①人不是商品

②人与人之间交易的东西是商品

③商品要遵循用更少的物质来生产更多性价比更高,或功能更新的商品这一规律

猜想4:交易和分工的诞生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且交易的诞生要早于分工

猜想5:这个世界上的利润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降低成本(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和开拓更多的物质来获取利润,另一种是推高成本(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来获取利润,第一种方式代表进步的力量,第二种方式代表剥削与压迫

猜想6:新产品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解释:新产品在研发出来时一般在实验室或者工程师纯手工打造,所以价格会很贵,不是那么多人可以用得起,所以需要通过不断地革新生产方式来达到大众化

 

猜想7:政府也是生产部门,生产名为公共服务的商品(所以公共服务也要遵循商品原则)

猜想8:只有一个先进的农业,才能支撑起一个繁荣的工业,只有一个先进的工业,才能支撑起一个繁荣的服务业,只有一个先进的服务业,才能支撑起一个繁荣的创新产业(艺术创新和科学创新,先进是指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人和物质越少,就越先进。商品的功能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越先进)

猜想9:议会的诞生就是为了规范税收和节制支出

猜想10:有用商品和无用商品

解释:

无用商品是指该商品对最后一个购买人无用

有用商品是指该商品对购买人有用

无用商品:比如我购买了1000栋房,如果不出售和出租的话,那么990栋房子对我来说就是无用商品,无用商品会推高原物料价格以及生活成本(比如我如果不买这990栋房子的话我可以过更好的生活,比如环球旅行)还有就是我吃2碗饭就饱了,我每天都吃10碗饭,那么那8碗对我来说就是无用商品,长此以往还会生病,推高生活成本。

有用商品:比如我从普通汽车换成了无人驾驶汽车,就是有用商品,使我开车变得更轻松,降低了我的生活成本,我购买手帕代替纸巾擦手,省钱了。手帕对我来说就是有用商品。

-------------------------------------------------------------

猜想11:未来可增加的就业人数:

p = 原物料平均价格  c` = 生活成本占工资的比率

s = 年产物质总量    s` = 年消耗物质总量

e = 平均工资  w = 就业人数 w` = 未来可增加的就业人数       

 

sp - s`(s`/s)p 为节省的总成本  (1 - c`)ew 为总储蓄

未来可增加的就业人数(w`)公式:

[sp - s`(s`/s)p + (1 - c`)ew]/e = w`

--------------------------------------------------------------------

猜想12:政府的服务费用要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猜想13:这个世界上没有资产和资本,只有暂时昂贵的商品

猜想14:商品的规则应符合人们的需求

(比如电动自行车,政府文件规定要有脚踏板来踩电动自行车,但是我看到很多人根本不用脚踏板,很多人都觉得很碍事,把它拆了。我觉得企业生产的商品要更多地符合人们的需求,而不是政府文件的需求)

预测:债务将成为21世纪西方政府棘手的问题

(ps: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感想,我本人未学过经济学,写这个也是当作大家的讨论素材。)

 

杂谈:成本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物质。我们是认为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物质越多越好呢,还是越少越好。我认为是越少越好。这样就能把节省下来的物质干其他事情和养活更多的人。

 

这个内容一共有4章,这是第一章论成本,第二章论开拓我准备明年写